38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严金昌和其他17位村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实行分田到户“大包干”,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开启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次重大创新并被载入史册。
38年后,在第26个全国土地日之际,73岁的严金昌又做了件“冒尖儿”的事,他通过刚成立的土流网小岗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带头在土流网上发布了土地,开启了小岗村土地流转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促进土地改革提速
6月25日是第26个全国土地日。在土流网主办的第26个土地日走进小岗村主题活动中,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相关领导及专家的见证下,为土流网小岗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揭牌。在活动中,73岁的严金昌接受土流网创始人伍勇的聘请,成为土流网小岗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首位总经理,更是在伍勇的指导下用手机APP发布了500亩小岗村的待流转土地,一举成为小岗村互联网土地流转第一人。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来到小岗村高标准示范农田,并沿着田埂走进绿油油的麦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6月初,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小麦抢收完毕,亩产增加,初步纺计达400公斤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他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
“总书记前不久来小岗村时强调改革要常讲常新,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严金昌这次所说的改革,是继两权分开后,中央实行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土地流转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农村土地经营权再次被放活,使农村土地更增值,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提速。
“互联网+”创新土地流转新模式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透露的消息让伍勇嗅到了商机,他从政策中捕捉到了土地流转市场化变革的方向以及民间力量参与其中的可能。
经过7年的创业,土流网也获得了超两亿元的风投,从中国互联网土地流转市场当初的拓荒者到如今的深耕者,在伍勇看来,土流网的成长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从改革的大潮、政策的大势中发现和培育市场的空间。
这或许从2009年到2016年间的全国土地日主题就可以看出,无论宣传主题表述有多少变化,但核心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节约用地、简约流转、集约经营。也就是说只有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实行简约流转、集约经营,才能让中国农村土地更增值。
“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严金昌对总书记的这句话记忆犹深。4月25日在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如此强调节约用地、保约耕地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简约流转就是简单、快捷、高效、安全,相比于杂、慢、差的传统流传模式,借助互联网就可以做到专、快、好。”在伍勇的印象中,有的企业想租用一块地,传统做法是流转企业和村委协商,由村委派人看地、量地,企业派人监督,如果租客想租用一块归属不同承包户的连片土地,需要专门的人员挨家挨户地征求各承包户的同意,只有全部承包户都同意后才能签署流转协议书,并最后在村委会同意签字之后,这块连片的土地才能最终被成功租用,费时费力,有时甚至半年都流转不了一块地。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平台,最快三天就能完成土地流转。
集约经营,简单地说,就是用较少的土地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或农业收入。如何进行集约经营?伍勇认为,“互联网+”的作用,就要帮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劳动密集型的集约经营中解脱出来,而要助推实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集约化,换句话说,解决了大户钱的问题,就可能实施新农艺、新技术、新机械,帮助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让农民增产增收。在小岗村,如今土地流转面积已有8400多亩,占可耕地面积的58%。“大户投入资金改造高标准农田,购买农机实行机械化,便于耕作管理,产量大,保证了粮食安全。村民有流转收入,又可以外出务工,老百姓收入只增不减。”严金昌说。
在传统流传模式中,一般都是在村支两委的介入下,流转方和农民直接洽谈流转,虽然流转成功,但流转企业要么对流转经营方式和种植项目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要么出现其他问题,因此往往和村民造成了许多纠纷,导致一些流转企业一“跑”了之,最后利益受损的还是农民。
那么,如何防范土地流转的风险,土地流转纠纷如何能得到快速解决?湖南省农委经管处副处长戴安华认为:“要防范规模经营风险,除了政府的监督、指导之外,就要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启用市场化机制,引入第三方是最佳途径,因为专业性的流转机构才能更好地对土地规模经营的风险作科学评估,以保障、维护流转双方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