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现中国梦的江苏乡村复兴之路
80年前,晏阳初和梁漱溟痛感中国社会的问题根在农民和农村,他们赤脚下乡,践行乡村建设理想。“对照他们和他们的时代,当下的乡村,是否更为陌生和离弃?我们离乡村已经如此之远,我们还回得去吗?”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彤发问。
发问的背后,是乡村离“家”越来越远的严峻现实。鉴此,江苏率先做出历史抉择——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用10年乃至30年的努力,让乡村“回归”。8月29日,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宁举行,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部署在全省上下激起强烈共鸣。
重塑城乡关系:
相互依存,互动共生
8月29日,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元山社区观音殿村,秋阳下,茶园、果园、古井、河塘、立面改造后的传统民居,以及即将盛放的百亩醉蝶花,一一扑入眼帘。这里既有非遗民俗乡村市集,也有特色美食文化,既植根本土又充满现代文创思维的种种元素,构成初秋时节原始而清新的乡野新画风。
“中国的乡土风景深深吸引了我。”从小生活在英国乡村的设计师Harry William Hoser坦言 。Harry William Hoser曾为杭州云栖小镇等量身定制规划,在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设计师推荐名录上,记者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希望在时代的变迁中留住沉淀的美丽,同时赋予它更多的内容。我执迷于解读中国的乡土文化,我梦想中的乡村,是纯净的、安宁的、有清新空气、有原汁原味的自然风景,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建筑,也有适合生活休闲的配套设施,提供有机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在其中的人们得到心灵的慰藉。”
像观音殿这样的乡村,已具备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良好基础。而对更多乡村而言,“耕读传家”景象正在渐渐丧失,已难以承载质朴、清雅、幽淡的乡愁。
宿迁市副市长李荣锦并不掩饰当前城乡反差的巨大:宿迁建市21年来,中心城市、三个县城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即便与苏中、苏南一些城市、县城相比,也不显落后。但广大农村发展滞后,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还有文化因素,外出打工的新一代已不习惯农村生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昆山市锦溪镇祝甸自然村三面环水、湖荡环绕,村内至今留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砖窑19座。一度兴盛的砖瓦烧制产业,同时也带来圩田地貌破碎、生态肌理损害、农村田园风光延续面临困境等问题。“祝甸自然村的发展和困境,也是苏南后工业化时代村庄发展的一个缩影。”朱浜村党总支书记朱慧说,在曾经支柱产业被限制的情况下,推进农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面临着新选择。
“半城半乡”的二元关系有待重塑,乡村自身也亟待转型求生。
正如省委书记李强所言,乡村与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相互依存、互动共生、不可偏废。基于此,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把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提升“三农”工作水平、促进乡村复兴的一大战略抓手。
省住建厅厅长周岚的解读,勾画出江苏心目中的“特色田园乡村”——它既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实模样的直观窗口,又是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当代表达,还是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载体。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以达到组织发动农民、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重塑乡村吸引力的目的。
划定“路线图”:
重新审视乡村多元价值
6月20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出台;6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6月29日,省政府召开试点建设动员会议……
在新思路指导下,一批试点乡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举措,同时,各设计师团队深入开展田野和社会调查,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乡村规划设计成果。
“这些年,江宁农村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两个阶段,我们在初步尝到甜头的同时,感到农村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做出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决策恰逢其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说。
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江苏围绕乡村所做的探索,实则已有年头。“但之前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的改善,更关注外在的美,现在是系统集成,包括生态、产业、文化、配套设施、乡风建设等,瞄准乡村内涵建设、发展、改革。这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实践。”省住建厅村镇处处长韩秀金告诉记者。
创新实践的过程,实则是重新审视乡村在生态、文化、产业、观赏等方面多元价值的过程。
南京市江宁区明确在“四个特”上下功夫。即特色产业业态、特优宜居生态、特质文化形态和特别幸福心态。产业上,更多为农业注入生态、科技、文化、创意、旅游、互联网等内涵,真正留住乡村的“根”;生态上,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建筑、田园景观的改造,真正留住乡村的“形”;文化形态上,梳理全区94个传统文化村落的民间文化资源,组建本土专家团队,对传统文化村落建设进行严格把脉,真正留住乡村的“魂”;而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和农民“老板”,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奔上致富路,增强幸福感。
宿迁将聚焦“活力”,在“产业、创业、就业”三个富民渠道上着力,比如,因地制宜发展高效水产、精品花木、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等特色产业,深化与京东、阿里等综合型电商平台合作,纵深推进“一村一品一店(网店)”提档升级助农民创业,并招引和发展一批无污染、门槛低、见效快、易经营的项目,为农民提供便利灵活的“家门口”就业岗位。还将激发“动力”,在“土地、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三项改革上下功夫;并展现“魅力”,在“生态、风貌、文化”三个层面建设上下功夫。
千垛菜花、兴化大米、兴化大闸蟹是兴化的名片。兴化市副市长刘汉梅透露,围绕这些资源特色,接下来会突出发展文化型、生态型创意农业,比如,东罗村依托千垛景区打造四季花海,致力“种好风景”“卖好风景”;同时突出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刘泽村建设兴化大米种植基地,推动大闸蟹从生态养殖到电子商务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还将突出发展品牌农业,引导香葱、龙香芋、草莓、番茄等特色农产品向绿色有机高端发展。
悉心呵护:
让乡村重拾文化自信
在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林祖锐眼里,乡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已然丧失了文化自信,一味向城市看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须站在文化复兴的高度传承和重塑乡村风貌上,让乡村重拾文化自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郭海鞍,曾参与设计苏州昆山乡伴民宿学校、昆山甸村老砖窑加固和更新改造等饱含乡土文化气息的乡建项目,他说,呵护自然形成的乡土建筑、保护已经渐逝的传统文化,让乡村有序地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不仅是过去留下来的,还有我们今昔面对的,也包括我们将要留给未来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宏村、乌镇、周庄、南靖、云水谣、王家大院、碛口、川底下……数不尽的乡村杰作,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我们今天的财富,还有关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我们应当慢一点、轻一点、耐心一点,小心地雕琢我们的乡村,让这片寄托着我们乡愁的土地更加的亲切和美丽。”
呵护乡村,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宿豫一个村庄,原本想在大拆大建后让乡村 “重生”,但最终转变为微介入,即微小的资本、微小的干预、微观的空间整治,不改变乡村原有空间格局、不改变原有风貌、不改变原有地景、不改变原有植被。这样的精准策划、精确建设、精细运营,也正是不少设计师的追求。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凌认为,在此前提下,通过植入新时期的社会需求,植入文化与创新,便可抵抗乡村产业和文化的功能性过时。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王畅表示,“各地的优秀传统村落,大都自有秩序与逻辑,在或明或隐的秩序中自我生长。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传统与现在之间割裂的那一段进行或多或少的弥补。” 本报记者 汪晓霞